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重点:猴王悉心问道,狐道知无不言。

第六章 论道

且说猴王将那道人带至一僻静的木屋之内,令左右不得近前,又像人类那样为道人泡了一壶茶,然后对道人说:“我在这个族群内称王已有多年,早年间,曾与守卫过蓬莱仙石的仙猴们一起生活,经由它们的点拨才有幸入道。这些年老猴们多已仙逝,族群内的猴子又不足以与它们谈论,正待烦恼,不期上天将您送至此处,这是我的造化,还望不吝赐教,能教我一二得道长生之法。大恩大德,此生难忘。”说罢,躬身便拜。

道人连忙将猴王扶起,道:“贫道只不过是入道尚浅的小道士,怎有大能使您得道长生呢?但上天既然派贫道来此,也必定是个机缘,贫道将把所知所感一并向您传授,尽可能解答您的疑惑。如果这不能使您满意,那贫道恐怕唯有一死才能回报您的一饭一宿之恩了。”

说罢,道人再躬身行礼,道:“贫道乃游方道人,姓胡,名道四,乃是一氏族之后。本族祖先在禹王治水时也曾为贵胄,早年间因曾获罪,以致族群百年内未得晋封。又逢人间战乱,族内子弟只能四处游历,以避战祸。贫道曾闻蓬莱有仙石若干,乃天地源灵,其一坠海,漂至傲来,又立在那花果山山顶之上,故不惜远渡前来参拜瞻仰。但一路游历,走走停停,不期竟走了十年有余,又无个知情人问询,今至此地才知那仙石已毁。可悲、可叹矣!”

猴王便问:“我久闻那仙石之名,却不曾见过,不知这仙石是何来历?”

胡道四说:“此石乃天地初成时,云升璧落而成的灵石,与天地之灵本属同源,受上圣女娲所护。女娲补天后,落之于蓬莱,其中大部分仙石化形化生,投胎成王成仙,只剩下最后一枚一直没得机缘。后因人皇在东海遭难,那仙石也遗失了,再现花果山时却似已被污染,再难成人形。本应毁之再炼,奈何上圣曾有言明:‘或于上天归本源,或于人间为帝王。’故又得仙人点化,在其上点刻九宫八卦,化作九窍八孔,散去些许内源,以期成人。其后,便不为人所知。”

猴王疑惑,道:“起先说难成人形,为何却又做九窍八孔?”

胡道四抚须道:“上界有道:‘世间凡有九窍者,皆可修仙。’便是化作他物,但有九窍,便可修炼成仙,亦能入得天庭回归本源。”

猴王思索一番,道:“我曾知自己生于海岸,离那仙石碎处亦不算太远,不知我可是那仙石所化之物?”

胡道四笑道:“前日贫道观那碎石,崩碎已有些许年月,且不知大王今年几何?”

猴王道:“不过十年矣,只记得曾在海边时腹内燥热,口吐金光,其他一概不知。”

胡道四笑:“那仙石已碎何止十年,但若初生时能口吐金光,也必是个天生圣人。不知可有人证?”

猴王道:“生时无父无母,故无人可证。”

胡道四又思索一番,便道:“此处边上便是那东海,东海水族众多,若有金光乍现,必浮头而观。待哪日贫道去寻那东海龙王,一问便知。”于是又问猴王道,“大王如今既已入道,不知平日里如何修道?”

猴王道:“只与众老猴学得个呼吸吐纳,盘膝打坐,亦能识字学文,埋锅造饭,缝缝补补亦不在话下。”

“可曾学得哪家经文?”

“不曾。且不知哪家可以得道长生?”

“自古能超脱往生,不入地狱轮回者,不过三等。”

“哪三等?”

“乃仙、佛与神圣,可不入轮回,不死不灭,与天地同寿,与山川同存。”

猴王闻之,心下大喜,拱手疾呼道:“既有法,望传之与我!大恩大德,没齿难忘!”

胡道四又连忙去扶,急道:“非贫道不传,奈何求道之事难矣!”

那猴王急的抓耳挠腮,突然心下记起一事,道:“我闻那仙佛都在寺、观、洞、山之内,不如寻之,向其讨教,使其传我等个修习之法,如何?”

胡道四点头道:“此是常人之法,入得一门,精深而习,兴许能入那大道也未可知。”

猴王听出言外之意,道:“足下认为此法不妥?”

胡道四摇头道:“大王可知自己是猴身?”

“如何不知?”

“大王天生与万物不同,如今得了法力,开了灵智,乃是个妖身。如今,天下各门各派却只收那人间弟子,大王未经人世,未涉人道,恐进不得门派,修不得仙道。”

猴王恼怒道:“方才不是说‘有九窍者,皆可修仙’?为何却又不收?”

胡道四叹道:“人已在‘人道’之中,入门只为修天地之道。然畜只在畜道、在妖道,‘人道’尚且不通,况论天地之道?故而,人比妖畜更近于神仙,教之更易。”

猴王心下思索,又道:“既然神、仙难成,不如入那佛门?”

胡道四摇头道:“佛门乃从西方东传而来,亦在大道之中,乃使众生向善。然入东土时间较短,多讲究心性,多修习经文,需历经苦难方有机缘,习之甚难。”

猴王皱眉道:“本以为这佛与神、仙并齐,如今看来,却习之最难,却不知这佛教究竟为何?”

胡道四抚须长叹一声道:“早年多有战乱,人间倒行逆施,离经叛道者众,尊道向善者寡。人不惧天地,则无暴不敢为。正逢佛道传承善德,意欲东传,玉帝与道祖皆认为佛道亦在道中,便令其东传,以令众生重树道心。当知,凡有道之处,皆归道祖所理,凡五方之内,皆属玉帝所辖,本无冲突,有利无害。奈何人间却生教派之纷,口诛笔伐,牙舌相争。”

猴王点头,又问:“既诸般皆难行,不知足下认为当如何修道?”

胡道四只笑不语,又抚胡须,品一口茶方道:“贫道遍游各地,入世求学,凡有人际处,便行其内,融于‘人道’之中。遍离众妖、众畜,离道、慎言、危行、养性。遍天涯海角,采五方之地气;登五岳众山,集众高之天精。远尘嚣之外,居深山之中,待得风云际会,自有仙神垂青。”

那猴王又问:“自有仙神垂青...,垂青又当如何?”

胡道四大笑道:“若有仙神垂青,纵是看门护院,烧火打杂,也已入长生之门,不灭之数!”

猴王看一眼胡道四,用手把桌角捏的嘎巴作响,道:“我岂是那为他人看门护院,烧火打杂之辈?”

胡道四面有不解,道:“大王认为,看门护院,烧火打杂,与那长生相比,又如何?”

猴王哼了一声,只道:“若是看门护院,烧火打杂,那还要长生长寿做什么?”

胡道四感叹一声,道:“大王心高,与我所求不同。然修道之数皆讲究个机缘,若是得那机缘,自然也可飞黄腾达。既如此,贫道便在这花果山再叨扰几日,若大王愿意,我们先遍游天下,去修通‘人道’,再遍游五方五岳,集那天地之气,日后之时,全凭机缘,如何?”

猴王感慨万千,觉得自己到了该离开花果山的时候了。

却不知那石雌猴早已在外面偷听了半天,手里的石头也早被它捏了个稀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