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今世(悟空)卷

重点:此篇为本书真正的第一章,为古语道之天地。能读的读原文即可,读不了的读译文即可,皆读可,不读跳过亦可。

第一章 今世(悟空)卷 道生天地

原文:

世之初始,万物归一,史称“混元”,其期无量。

其外为壁,其内为心,心内“生”气,称为“元气”。

元气始动,久动生灵,灵为万物之初,此千万年;

灵久动则化物,物生躯干四肢,卧千万年。

物始动,聚元气,结万灵,化板斧,横斩而去,而开混元。

长展体躯,正立直体,撑展混元;

体渐长,两极渐开,再千万年。

两极将开,力之所尽,即崩,化于世间。

所化,轻者浮,重者沉,二极所乱,旋转不止。

所升之灼气即为阳,所沉之寒气则为阴。

阴阳两气携两极行转千万年,所积之极便生日月。(此处可参照阴阳图)

日者,太阳,升之极也;

月者,太阴,沉之首也。

日月入两极之中,使轻者愈清,浮于上;

使重者愈重,沉于下。

又千万年,日月遂稳,天地初定。

天地初定,皆有水土,亦可称“混元”。

太阳升之,使水雾上浮,而生云;

太阴沉之,使云土相结,而生石。

石,重者而先沉,四处遍落,落地而生石脉。

轻者则处而泄,所泄之处,便生高山峻岭,甚者直抵云端,连天结地。

太阳升水,使云托于天水之下,上天即成。

太阴沉水,使水沉于石土之下,大地即成。

而水沉于石,不沉于云,遂天地皆有河泽。

天地即成,万物或浮于天,或沉于地。

亦有一物,浮于二者之中者,是为“灵气”。

“灵气”自混元出,重聚于天地之中,日照为金,月照为碧。

结于天,使云得力可托天河之水;沉于地,使地得力以养万物之灵,遂万物滋生,自此而起。

万灵即化生草木,故草木为“生”之始也。

“灵气”于天地之间,汲日月之精华,滋万物之所需。

气浓成液,液固成石。

后自相结,成一连天琼璧,遍千万里。

琼璧虽奇,初生软绵,有天石落时常携之入地。

入地者尽碎,则灵气尽散,化碧石。如不碎,便或将灵气压于其下,或封于其中。

又有“云中玉”,亦称“石中玉”者,乃云升时,裹落玉于其中者。无尘无垢无暇,形美而气足,灵气遍布其中而不散,日月兼以养之而不害。

灵为草木数久,变化万千,皆不得愿。

便仿混元“一”者,生四肢躯干,行走天地之间,又生头颅,乃生音视之相。

后万灵皆以此形。

此万灵所化之物,乃后世所称之“上神”(上神或上圣)。

上神初行之时,天地仅草木水土,群神再化万物,便生各路飞禽走兽。

此便引出一神,名曰“女娲”者也...

译文:

世界最初的时候,万物归于一体,形状如同巨球。在此期间,各物相容相交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是最平静的时期,史称“混元期”,万物以这种形态度过了无法被计算的庞大时间。

某一天,(假设)一个作用力在混元内产生(或是进入混元),使混元开始逐渐旋转,然后混元内的物质开始重新组合,相同相近的物质彼此接近,依次排列。

又经过了无法被计算的时间之后,混元外部成为了坚硬的“壁”,并早已停止转动。

最中央的位置是他的核心,核心的位置是空的,只有促使混元旋转的作用力依旧在其中。我们称这股流动的力为“元气”,也就是“世界最原始的流动”。

即便世界已经停止转动,但元气依旧频繁的活动,可能是因为与靠近最核心部分的物质相融合,便生成了“灵”。

灵没有思想,但有意识,也开始随着力的乱流方向开始不停流动。

又经过千万年的流动,灵使混元内万物开始重新相结。

最终结成的物体生成了躯干和四肢,并在混元的内核又卧了千万年。

(假设)这些有意识的“灵”以“x”型(无头的人形)在混元内进行构筑,吸取混元内万物并向这个“x”(人)形状的构筑上进行无限叠加膨胀,并最终将混元撑开。

在这个“x”(人)形状的物体将混元完全撕开后,不幸抵达了临界点,随即灰飞烟灭。

这世界上“第一个物体”在逝灭的过程中,产生了两种气,一种是向上上升的阳气(热气),一种是向下下沉的阴气(寒气)。

这两种气在进入被撕裂开的两极的同时,使原本归于寂静的世界再度开始旋转,阳气和阴气也开始在旋转的过程中再度凝聚。

又旋转了千万年,阳气和阴气的顶端形成了至热的太阳,和至阴的太阴,其形成的物体称为日和月。

在太阳(日)和太阴(月)的吸引下,两极间轻的清澈物体开始向太阳的方向聚集,而重的混浊物体开始向太阴的方向聚集。

渐渐的,日月脱离两极,旋转的越来越慢。而太阴一开始所处的一面因为重量越来越大而使两极旋转逐渐变慢,并最终停滞。于是形成了天上地下,也就是天地最初的混沌形态。

天地初定之时,天地都有水有土,所以,也算得上是一个“混元时期”。

天上的水土在太阳的作用下,更加透彻白皙;地上的水土在太阴的作用下更加厚重昏暗。

在太阳的炙烤下,地上的水蒸发后开始向上浮起,变成了云;而云和天上的土相结合后变成了石,又在太阴的作用下从天上落下。

因为云和土不断的结合,使得天石密布。

重的那些穿破了云层,先落向了大地,变成了地上的石脉。

而轻的那些石头,则是集中在云层的漏洞处慢慢集中向下倾泻。

这些轻石的质地软绵,就像滴蜡一样不停的集中滴落,在不断积累之后形成了高山峻岭。

其中最高的甚至可以直接连接到天上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“天柱”。

就这样又过了很久,重石渐渐从天上消失。在太阳的作用下,不断升起的云层也足以托住天上的一切事物,天便形成了。在太阴的作用下,地上的水渐渐沉到了土地的下方,大地便形成了。

但是水能沉到石土的下面,却沉不到厚云的下面,所以天上地下皆有大泽湖泊无数。

而原本散居天地的“灵气”也开始重新汇聚,浮在天地之间。

这种灵气汇集时,日照呈现金色,月照呈现绿色。

灵气与天结合之处,使云变的更有力,而能托住天空;

灵气覆盖地面之处,滋养了大地,生出了草木。

所以,草木是世间最早的“生灵”。而万物的生长,也是从此刻开始计算。

灵有意识,因为喜爱形体,所以化成了草木。

大部分汇聚的灵气浮在天地之间,因为日月的照射再度出现变化,拥有滋生滋养万物的能力,并开始重新相结(可以理解成压缩或是形态改变)。

遍布的气变为了玉液,浓厚的玉液又结为了玉石,玉石又彼此相结,变成了一块遍布千万里的连天璧石。

而这块奇特的灵壁起初并不是很结实,天石掉下来的时候都会将它砸碎一些。

砸到地面,碎了的那些,灵气都散掉了。这之后才被埋在土地和石头的下面,成了些普通的玉石。

也有保留了比较完好的形状,被石头包裹住或压住,将灵气封在里面的,保留了一些灵气。

还有一种叫做云中玉的,也叫做石中玉的。是水化云上升时,正巧遇到被天石砸落的璧石,在灵气尚未开始消散之前就将它裹住的。这种玉外壳比石头还坚硬,但内核纯净无瑕,既优美又有充足的灵气,天地间没什么东西能伤害它。

再接上文,灵先是化成了草木。

但是草木仅仅是草木,不管灵体怎么舒展变化,都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。

于是,有灵便仿照最初的构筑体“x”,也生出了躯干和四肢,开始在世间走动。

但只有身躯和四肢并不够,所以又生出了头颅。

并因此增加了看、听、言的能力。

之后,所有的“灵”都照此模样化生,也就是最初的“人形”。

而他们化生成的人形生物中,有很多便是我们后世称作“上神”的那些神明。

上神最初行走之时,世界仅有草木水土,于是他们又用灵壁的能力,也就是灵能,幻化出了万物,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鱼虾。

到这里,便引出了一个名叫“女娲”的神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