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巴长生凭借着国相之权,对于樊紫金的计划不屑一顾,坚持认为陆路防守、加固城防才是正途,把樊紫金的水路防御计划束之高阁。

樊紫金名高,巴王之师,巴国太傅。但是手中无有实权,只有仰屋兴叹,无计可施。

聚川守臣樊半部,是樊氏家族的势力,于是樊紫金只好暗中命其于三水汇合之处,采取被动的防御措施。

樊半部苦于垫江兵力空虚,无力进行大规模抗击,于是命人铸造青铜尖椎三十六根,青铜粗链一十二条,木桩无数,埋设以三水汇合之处,阻截纵目王的水师南下。

淳于浩的先头部队果然中了招,两艘大翼被水底青铜椎划破船腹,由于破损严重,纵然有水密隔舱也无济于事,导致大翼沉船。

淳于浩命令小翼前去想办法拔除水下暗桩,结果五艘小翼被铜链横阻,船体受伤,也不得通行。

庞大的船队被卡在了嘉陵水、涪水、渠水汇合之处,形成了拥堵。

樊半部还派出兵卒,于岸上施放火箭,从崖壁滚落巨石,不停地骚扰水师。

江底有铜锥、江面有铜链,两岸有伏兵,淳于浩庞大的水师队伍一时寸步难行,不由得大急,站在拍竿舰上来回踱步,无计可施。

正当淳于浩急不可耐的时候,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:

“淳于将军,忧从何来?”

淳于浩一回头,赫然是卫鞅。

原来,卫鞅在宕渠之战中迭出奇谋,取得大捷之后,本欲归见俱酒。但俱酒的回信之中,对卫鞅一字未提,令卫鞅心虚不已。

俱酒为何没有提及卫鞅,不得而知。但卫鞅是有过黑历的人:他曾经在中山,欲图扶持魏挚上位,结果被俱酒的另一颗暗子吕进,给挫败了。

卫鞅回到安邑之后,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,又是俱酒派出的墨侠堂堂主魏越,将其营救,并一路护送入蜀。

卫鞅面对俱酒十分心虚,当初说好的辅佐公子,结果自己半道上跑偏了,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会产生点不信任。

于是卫鞅坚持跟随淳于浩南下,试图一路上再多立些功劳,好在面见公子俱酒时,不至于太过尴尬。

淳于浩一见卫鞅,心中大喜,忘了自己军中还有这尊神呢!

淳于浩初见卫鞅时,还对这个狂生心有鄙夷,甚至出言呵斥他为“竖子”,但随着宕渠之战的大胜,使淳于浩对卫鞅钦佩莫名、肃然起敬。

“啊呀卫先生,浩正欲前去求教……”

“呵呵呵,恐怕淳于将军早已将鞅忘记了吧!”

“没有,没有,绝对没有!”

“将军所忧者何事,不妨说与鞅一听。”

“先生,巴军江底埋桩,大船不得行,如何解之?”

“有桩拔之,何其易也?”

“铜链锁江,小船不得近,如何处之?”

“这有何难,伐木为筏,浮水而渡,筏不怕刺,反而拔桩,遂解之!”

淳于浩高举双手称赞:“先生良谋!良谋……不过铜链横亘,当何除之?”

卫鞅微微一笑:“铜乃火成,还当以火焚之。”

淳于浩听了,茅塞顿开、如梦初醒。对卫鞅佩服得五体投地,立即命令士兵按照卫鞅的计划去实施。

“浩军”就近伐取竹木,制作了几十个大木筏,每个约方百余步,筏上扎成草人,被甲执杖,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。

水底的铜椎、尖桩刺到筏上,竹筏木筏根本不怕刺,再加上筏借水力,将水底的铜椎、尖桩统统连根拔起,

又做了专门的大火炬,长十余丈,大数十围,灌上麻油等易燃之物,遇到锁链,就点起火炬,缠到青铜锁链之上,纵火焚烧。

青铜的熔点比较低,很容易就被烧断,于是樊半部精心部署的水底防线完全消除,为后续船队通过,扫清了障碍,战船通行无阻。

淳于浩恼恨樊半部暗路设伏,阻碍军队前行,决定停船攻打聚川城,以泄心中之愤。

卫鞅再次劝谏道:“将军携无敌舟师,欲立不世之功,焉能因小失大,舍本求末?自当长驱直下,一战而下江州,生擒巴王,岂得因鼠辈而裹足不前耶?”

卫鞅之言,有如当头棒喝、醍醐灌顶,令淳于浩大彻大悟,对卫鞅心悦诚服、顶礼膜拜道:

“先生千古卓识,笃论高言,浩纵再学一生,亦不如也!”

当下命令全体“浩军”抛开干扰,全军速行,昼夜不歇,直扑江州而去。

再说巴国相国巴长生,不用太傅樊紫金之言,而是亲自带领心腹部队,沿着江州西边的褶皱山脉,一山一防,一途一卫,层层设伏,令章蟜一路之上,打得非常辛苦。

这一日大军抵达云雾山前,巴长生在山中要道设伏,在山梁、山腰、水脚建立起层层防线,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防守网。

按照以往的经验,这种山地战,往往不利大军展开队形,只能依赖小股部队一坑一石地争夺,一寨一田地拉锯,而且敌暗我明,攻取不易,伤亡很大。

章蟜也有一个夺取江州的梦想,伐蜀伐巴以来,平心而论,他章蟜硬仗、恶仗、大仗一个接一个,但是还不如一个聂政,轻松取得灭国之战的头功——夺取一国都城。

章蟜也抱着这样一个梦想啊!

如果按照以往的打法,这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,用负章蟜倒不担心,但是太特么的浪费老子的时间啊。

山风呼啸,松涛阵阵,望着云雾山上或明或暗、影影绰绰的巴军堡寨,章蟜脸色铁青,棱角分明。

沉吟半晌,章蟜轻轻吐出两个字:

“火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