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历史军事 > 爽帝: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> 第四百零五章 好前程,从龙之功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四百零五章 好前程,从龙之功

曹爽笑着道:“这无为什么的恐怕只是一个借口吧,若是有了足够的利益,那你们的教主跟普通人恐怕也没什么区别吧,毕竟从汉末以来这样的人可不少,但都没人能够成功,

若是要强行逆天而行,那必然还是张角一般的下场,可若是到时候如张鲁一般明智,高官厚禄便不在话下了,汝等也能有个好前程。”

那名信使言不由衷的道:“丞相说的是,仆回去定会劝说教主好好考虑一番的。”在他心中还是希望教主日后能够自己起事,这样他就会得到更多,这可不是半路投效其他势力所能比的,高风险高收益,这可是从龙之功啊!

曹爽回忆起了另一个时空的一些往事,像张昭成这样的野心家,利用宗教信仰来起事的很多,但就是鲜少有成功的。

按照另一个时空的轨迹,到了东晋时期,孙恩叔父琅玡人孙泰成为五斗米教的首领,在江南组织起了一大帮信徒,

不过后来,事情不密,孙泰服诛,其侄子孙恩接替了孙泰的职位,继续带领教众起事。

正巧司马元显下令征发江东八郡“免奴为客者”,以充兵役,此举引发了江南贵族的不满,很难得到推行,

而那些被贵族压迫的佃户和农奴,相继发起了变乱,如此良机岂容错过,于是孙恩便带领着大批信众前往江浙一带传教,很快便得到了广大贫苦百姓的认可,数月间便发展起了数以十万计的信众。

孙恩随后便率领着起义军举事,将江东攻城略地,很快就拿下了江东八郡中的大部分区域,连显赫一时的谢家最后的英才谢琰也战死在了江东。

当时的朝廷眼见孙恩大军难以遏制,于是紧急调动了北府军南下平叛。刘牢之和刘裕通过此次平叛事件,攒够了政治资本,为之后的东晋局势变动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孙恩的军队毕竟没有受过太多训练,自然比不上精锐无比的北府军。

刘裕带领少量军队在江东左冲右杀,如入无人之境。

孙恩被打得几次退回舟山群岛,但是由于信徒多,每次都有数十万人追随,所以怎么都打不垮。

孙恩三次退回海岛以躲避北府军的锋芒,但是第四次带领大军回归江东,却被政府军打得大败,孙恩心力交瘁之下,选择了跳水自尽。

孙恩去世后,余部在其妹夫卢循的带领下,继续周旋在海岛之外,趁着东晋先后有桓玄之乱,后有刘裕灭桓玄,无暇顾及卢循,卢循辗转到了广东,夺取了番禺,

后来趁着刘裕北上灭南燕,卢循带领起义军北上,攻破湖南等地,一直打到了建康周边,迫使刚刚灭了南燕的刘裕匆忙回师,

卢循的军队比不上刘裕的精锐,很快就失败了,卢循赴水而死,坚持了十二年的孙恩卢循之乱被平定。

但是卢循打乱了刘裕北上的步伐,也是刘裕没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。

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被称法庆起义。

北魏佛教盛行,而僧人内部政治﹑经济地位相差悬殊。孝文帝即位后,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。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,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。

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,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,举兵造反。

延兴三年(473)沙门慧隐反。太和五年(481)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,参加者有官僚大族,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。

十四年,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,起兵攻克平原郡。

延昌三年(514),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,自称净居国明法王。

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,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。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,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。

延昌四年六月﹐冀州(今河北冀县)沙门法庆﹑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﹐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。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﹑平魔军司﹑定汉王﹐自号大乘。

义军攻克阜城﹐杀县令﹐于煮枣城(今河北枣强)大败州军﹐斩乐陵太守崔伯驎。又回师北上﹐围勃海(今河北南皮北)﹐克郡城。

义军发展迅速,众至五万余。他们传言“新佛出世﹐除去众魔”﹐烧寺院﹐焚经像﹐杀僧尼。

州军人无斗志﹐屡被挫败。七月﹐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﹐率军十万﹐东下冀州。

冀州刺史萧宝夤启用当地豪强勃海李壁、封隆之等﹐会同长乐太守李虔﹐率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。

同时﹐北魏还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张始均为行台﹐与勃海封津﹑高绰等在阵前招降。

九月十四日﹐义军兵败﹐法庆﹑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殉难﹐义众被屠杀者以万数。

北魏又派酷吏谷楷至冀州搜杀义军余众﹐李归伯约在此时被俘牺牲﹐百姓受害者甚多。

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,熙平二年(517)正月﹐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(今河北河间),焚烧州衙﹐但终于被镇压。

大乘教起义延续了近两年﹐兵锋及于冀﹑瀛二州的武邑﹑勃海﹑长乐﹑武垣四郡﹐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。

失败后﹐北魏政府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﹐割冀州的乐陵郡﹑瀛州的浮阳郡另置沧州﹐同时给予赈恤﹐减免兵调﹐藉以缓和矛盾﹐防止起义再起。

陈硕贞,唐代巾帼女杰,唐高宗时代,浙江人氏,陈硕贞自幼家贫,饱尝人间辛酸,与姐姐相依为命,受尽了社会冷眼,

再加上当时江南远离中央朝廷,地方政府对百姓压榨和苛刻,所以陈硕贞自幼就生活就更为艰难,后来被乡邻收养,靠给人做工,才有了一口饭吃。

江南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,这些税收压在百姓身上,对于富贵人家还好,寻常人家也能支撑,可是对于穷人来说,就变成了一种搜刮。

就这么过了几年,陈硕贞嫁了人,却又丧了夫,人世间的这点磨难让她尝了个遍。正好赶上这一年,陈硕贞所在的乡镇爆发了特大洪水,百姓颗粒无收。

但是官府不仁,不仅没有开仓赈灾,相反,仍旧按照以前的规矩征收赋税,江南形胜之地,却变成民不聊生,卖儿鬻女,饿殍遍野的人间炼狱。

陈硕贞带领不愿意被压迫的子民们,偷偷打开东家的粮仓救济灾民,却不小心被人发现,被俘虏后被折磨了个半死,乡民感其恩义,于是组织起人马将其救了出来,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查,送到了山中养伤。

而为了掩人耳目,陈硕贞总以道姑的模样示人,久而久之,这个身份却给了陈硕贞灵感。

而乡民们为了让其避开官府追捕,编造了陈硕贞得道升天的谎言,却没想到传来传去,将陈硕贞传成了真神仙。

陈硕贞也是就坡而上,说自己在深山遇到了太上老君,并被收为弟子,然后以一些低端的手法展现自己的法术,因此获得了当时封建的百姓信任。

一来二去,陈硕贞就成了当地真的道教神仙,然后就组织起了浩大的农民起义,653年10月初,陈硕贞宣布起义,并仿造大唐建立了朝廷和官吏体系。